答:談到法會,在當初釋迦牟尼佛住世的時候,對不同的對象,在那裡介紹不同的道理方法,幫助廣大的眾生,能夠出離煩惱,最後能了生脫死,出離三界六道的輪迴,那個叫做法會。
到了現在,以出家的比丘、比丘尼,代替佛陀、在那裡介紹佛陀所講的道理方法,同樣可以幫助我們人,去突破煩惱,出離三界六道,不再受這種生死之苦,這個也叫做法會。
目前,我們常看到的,佛教的寺院,譬如說舉辦的:浴佛法會、藥師法會、彌陀法會、超度法會等等,出家人領著大眾,在那個地方,誦經禮懺,這些經懺裡面,談的都是佛法的道理方法,只不過,它是照著經典上面的文字,這麼一字一字、一句一句,藉著大家共修的這種力量,就很容易專心一意的、把全副的精神,擺在那個經文上面,往往也很能夠得到好處,感受到一些什麼,或者體會到一些什麼,甚而至於能夠發現一些什麼。
除此之外,我們常常也會看到,一場法會還包括了或者消災、或者拔薦等,這些所謂的佛教的功德,因為在我們這個世界,有可以看得見的,譬如說人、畜生,還有我們人的能力,看不見的這一些眾生,看不見並不表示他們就不存在,以佛教的理念,尤其是針對鬼類,地獄道的這些眾生,怎麼樣去幫助他們,脫離這種受苦的環境。
因為佛教、佛法有一個大前提:『眾生平等』依這個為基礎,提出了心、佛、眾生三無差別,或者說心、佛、眾生三為一體,它的意思就是說:同樣是心,依於心的造業成為眾生,可是依於心去修養,憑什麼來修養,那就要依釋迦牟尼佛所說的道理方法,去修養自己,最後也可以成佛,可以跟釋迦牟尼佛一樣。這也就是為什麼佛教,要談眾生都是平等的道理,
從這個裡面,就可以發現,佛法的修養,除了自己得到好處,還要把這一份利益去跟更多的人分享,可是世俗的人,也知道行善去幫助別人,去利益別人,那佛教所表現的,跟世俗的這種做善事有什麼差別呢,世俗的善行,只能夠幫助人,化解生活上、還有老、病的這種痛苦煩惱,
可是佛陀的道理方法,可以化解人的生死之苦,在佛法的思想理念上,談到生死的問題,是說有生必有死,如果能夠不生,當然就沒有死的問題,這個不生是說不需要再來投胎成為人,成為人就會有生老病死的種種問題與痛苦,這是因為人是帶著過去所造的善惡種種的業,來到人世間,就要去承受這些惡的得苦的感報,善的得樂的果報,所以人的一生總是在這種苦苦樂樂中間過日子,佛法是告訴我們怎麼樣去清淨善的、惡的,這一些過去的因,而且怎麼樣不再犯相同的錯誤,不再造成任何的傷害,不管是對自己或者對別人都是如此,做到身口意的表現,只有利益,不會有任何的缺失與傷害,到最後,再也不會發生任何的問題。
過去的業也清淨了,那就可以得到佛法修養的結果,或者是羅漢、或者是菩薩,甚而至於成就佛陀的果位,這樣也就完成了佛法的目的,自己了生脫死,或者除了自己也助別人,達到了生脫死的結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