戒律说
梵语:尸罗,译作戒,具不犯之义。
梵语:乌婆罗克煞。又:优婆罗叉,译作律,具约束或规范之义。
梵语:毗尼或毗奈耶,译作灭,具调伏之义。
梵语:木叉或婆罗提木叉,译作解脱,具分别解脱之义。
四名不同,其体无异,旨在「戒、律」是规范,不可毁犯;强调身、口、意生起造作之时,不可但听逐境,当止於寂灭而不发生造作行为;方能化解分别的心念,不至为之束缚,而能入达解脱之道,常住清净业识,故具调伏的功效。
因此,戒律是佛法中三种无漏学之首,故有正顺解脱的说法;或许,因为这种理论,有些大德长老们,讲求「传授戒法」,为出家佛子提示「戒律」之学,广布戒幢「止、作」功德;可惜,每年坛场林立,大做戒事,却不曾强调「说戒、释戒」的法事,甚至出家佛子,不知戒义,戒坛执事没有律师;尤其是在家菩萨戒,受戒之后,依然故我,不识戒为何物,遑论是庄严戒体,求得解脱之道!
是故,不禁要问:每年结夏,维护增上所受之戒,以及半月布萨,熟习庄严所受之戒;这些「戒仪」法事,传戒的,创导的大德长老们!是否并不重要?或者是别有苦衷?或是场地与供养欠缺?或者是---
但愿大德长老们,不要忘了结夏安居,前五夏学戒的重要性;以及伽蓝中半月布萨的积极性。应知「学戒」不只是「受戒」了事,唯有尽形寿「止之、作之」持之不息,方能求得正顺解脱,入於「戒」无漏殊胜之境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