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教一词,如果用「佛陀的教法」来作解释,应该是属於简明的表达方式,也可以说是一种比较理想的说法。
所谓「佛」,就是佛陀的简称,在这里,专指释迦牟尼而言,并非是其他一切已成就了的佛;佛陀是古天竺(印度)梵文中Buddha的译音,原来的语根是Buhd,译义就是「觉」;不过,其中的内涵具有「觉与智」双重的意义,综合佛教的经论中所说,应该是:
觉---有觉察和觉悟,所觉觉察,乃是觉察烦恼,使其不得为害,就像是世俗间对盗贼的认识,是属於一切智。而觉悟呢?乃是觉知一切诸法的事理,了然分明,就像是於睡梦中醒寤,是属於一切种智。简单的说:佛陀的内含,卽是「自觉、觉他、觉行圆满」;依照佛教的修行阶位来说,自觉,不同於凡夫的自知。觉他,不同於声闻缘觉的独觉。觉行圆满,不同於菩萨的等觉。
如果勉强下一个定义的话,佛陀,就是一位具备了无上智慧的彻底觉悟者。(详情请参阅拙著佛学概论中的说佛。)
所谓「教」;就是佛陀住世的时候,对弟子们所有的教法;在所有的教法中,包含了思想理论和行持法要;就像是其他的宗教一样,有其所依据的学术哲理,虽然难免带有一些迷信色彩,但是,佛教的基础以理智为前提,建立於学术的思想,讲求事与理的圆融;所拥有的思想理论和行持法要,可以说包罗万象,意境深远,的确不是其他偏重於情感的宗教,所能比拟相及的。
教法的内容,大致分为小乘和大乘二类,小乘教法是专对心量狭窄,急於自度,厌恶生死苦厄,一心求证涅盘境界者,但破我执,卽得声闻缘觉的果位。大乘教法是普及心量广宽,接引众生,了知烦恼本空,不住生死,不躭寂灭者,兼破人法二执,可入法云胜境而超三界。二类教法,综合彚集而成「修多罗」,「毗奈耶」,「阿毗达磨」三大部份;也就是我们常听说的「经、律、论」三藏。
后来,由於佛陀住世四十九年,所宣教法繁多,旨在分别度化各种根器的众生;自然,承授教法的后人,为契机理,见地分歧,逐有标宗主派的事情产生,因而形成了中国的大小二乘一十三宗的立说;十三宗就是:
1、毗昙。2、成实。3、律。4、三论。5、涅盘。6、地论。7、净土8、禅。9、摄论。10、天台。11、华严。12、法相。13、真言。
经过潮流的变迁,大乘教法的广被,逐渐於中国淘汰了小乘教法,余下较为适应的大乘八宗,就是:
1、三论。2、净土。3、律。4、禅。5、天台。6、华严。7、法相。8、真言。
但是,以笔者浅见,此八宗中的律与净土二宗,应该无需标立宗派;原因是:律法是佛弟子人人必须遵行的,纵或是小乘行人也不例外。至於净土,以念佛为法门,凡佛弟子无有不应念佛者;是如以大乘教法,六宗卽已概诠,笔者才产生了如是的意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