答:谈到法会,在当初释迦牟尼佛住世的时候,对不同的对象,在那里介绍不同的道理方法,帮助广大的众生,能够出离烦恼,最后能了生脱死,出离三界六道的轮回,那个叫做法会。


到了现在,以出家的比丘、比丘尼,代替佛陀、在那里介绍佛陀所讲的道理方法,同样可以帮助我们人,去突破烦恼,出离三界六道,不再受这种生死之苦,这个也叫做法会。

目前,我们常看到的,佛教的寺院,譬如说举办的:浴佛法会、药师法会、弥陀法会、超度法会等等,出家人领著大众,在那个地方,诵经礼忏,这些经忏里面,谈的都是佛法的道理方法,只不过,它是照著经典上面的文字,这么一字一字、一句一句,藉著大家共修的这种力量,就很容易专心一意的、把全副的精神,摆在那个经文上面,往往也很能够得到好处,感受到一些什么,或者体会到一些什么,甚而至於能够发现一些什么。

除此之外,我们常常也会看到,一场法会还包括了或者消灾、或者拔荐等,这些所谓的佛教的功德,因为在我们这个世界,有可以看得见的,譬如说人、畜生,还有我们人的能力,看不见的这一些众生,看不见并不表示他们就不存在,以佛教的理念,尤其是针对鬼类,地狱道的这些众生,怎么样去帮助他们,脱离这种受苦的环境。

因为佛教、佛法有一个大前提:『众生平等』依这个为基础,提出了心、佛、众生三无差别,或者说心、佛、众生三为一体,它的意思就是说:同样是心,依於心的造业成为众生,可是依於心去修养,凭什么来修养,那就要依释迦牟尼佛所说的道理方法,去修养自己,最后也可以成佛,可以跟释迦牟尼佛一样。这也就是为什么佛教,要谈众生都是平等的道理,

从这个里面,就可以发现,佛法的修养,除了自己得到好处,还要把这一份利益去跟更多的人分享,可是世俗的人,也知道行善去帮助别人,去利益别人,那佛教所表现的,跟世俗的这种做善事有什么差别呢,世俗的善行,只能够帮助人,化解生活上、还有老、病的这种痛苦烦恼,

可是佛陀的道理方法,可以化解人的生死之苦,在佛法的思想理念上,谈到生死的问题,是说有生必有死,如果能够不生,当然就没有死的问题,这个不生是说不需要再来投胎成为人,成为人就会有生老病死的种种问题与痛苦,这是因为人是带著过去所造的善恶种种的业,来到人世间,就要去承受这些恶的得苦的感报,善的得乐的果报,所以人的一生总是在这种苦苦乐乐中间过日子,佛法是告诉我们怎么样去清净善的、恶的,这一些过去的因,而且怎么样不再犯相同的错误,不再造成任何的伤害,不管是对自己或者对别人都是如此,做到身口意的表现,只有利益,不会有任何的缺失与伤害,到最后,再也不会发生任何的问题。
过去的业也清净了,那就可以得到佛法修养的结果,或者是罗汉、或者是菩萨,甚而至於成就佛陀的果位,这样也就完成了佛法的目的,自己了生脱死,或者除了自己也助别人,达到了生脱死的结果。

上一个 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