戒律說

梵語:尸羅,譯作戒,具不犯之義。

梵語:烏婆羅克煞。又:優婆羅叉,譯作律,具約束或規範之義。

梵語:毘尼或毘奈耶,譯作滅,具調伏之義。

梵語:木叉或婆羅提木叉,譯作解脫,具分別解脫之義。

四名不同,其體無異,旨在「戒、律」是規範,不可毀犯;強調身、口、意生起造作之時,不可但聽逐境,當止於寂滅而不發生造作行為;方能化解分別的心念,不至為之束縛,而能入達解脫之道,常住清淨業識,故具調伏的功效。

因此,戒律是佛法中三種無漏學之首,故有正順解脫的說法;或許,因為這種理論,有些大德長老們,講求「傳授戒法」,為出家佛子提示「戒律」之學,廣佈戒幢「止、作」功德;可惜,每年壇場林立,大做戒事,卻不曾強調「說戒、釋戒」的法事,甚至出家佛子,不知戒義,戒壇執事沒有律師;尤其是在家菩薩戒,受戒之後,依然故我,不識戒為何物,遑論是莊嚴戒體,求得解脫之道!

是故,不禁要問:每年結夏,維護增上所受之戒,以及半月布薩,熟習莊嚴所受之戒;這些「戒儀」法事,傳戒的,創導的大德長老們!是否並不重要?或者是別有苦衷?或是場地與供養欠缺?或者是---

但願大德長老們,不要忘了結夏安居,前五夏學戒的重要性;以及伽藍中半月布薩的積極性。應知「學戒」不只是「受戒」了事,唯有盡形壽「止之、作之」持之不息,方能求得正順解脫,入於「戒」無漏殊勝之境!

 

上一個 回列表 下一個